标签:
不要忘了,IBM的全称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,它卖的是商业机器,虽然我们普通用户了解它,是通过它的一系列个人产品,像PC、硬盘之类的,但这些个人产品一直都不是它的主要利润来源。搞火箭的,当然也可以弄点烟花放放,绚丽多彩,但火箭和烟花真的不是同一个游戏。
观察IBM的发展,最好看的就是他们对“战略”的诠释。
我以前在IBM是做大型计算机(Mainframe)工程师的。2000年底离开前几个月,中国公司对大型机工程师搞了个技术评估。诡异的是,对Linux的熟悉程度居然是其中一项评估项目。由于大学时候弄过些Linux上的项目,我这项评分还蛮高的。但我当时挠破脑袋也没想通,对世界上最封闭最昂贵的系统的工程师,评估世界上最开放最廉价的操作系统技能,到底有什么意义。
离开之后,我开始看到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新闻,譬如IBM的数据库DB2跟Mysql的整合,譬如大型机的操作系统OS390向x86平台上移植。从新闻看,这些举措应该算是颇成功的。反正分布化是IT部署的一个趋势,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拥有更大的兼容性和亲和力,有利于卖出利润更高的服务解决方案。
最近十多年,IBM就是不断进行着一些“匪夷所思”的取舍决定。
IBM曾经是什么都有,标榜“Total Solution”的公司,不管对普通用户还是金融巨无霸,它都能拿出在行业中排列前3位的产品,普通用户会看到它无处不在的身影。
然后它卖掉了一个又一个跟普通人关系密切的部门,在它不缺钱的情况下,在被卖掉的东西正如日中天的情况下。
卖掉每个部门的时候,似乎都有无数的理由,说明这个行为有多亏多傻。1998年,正是互联网泡沫最盛的时候,绝大多数中国人也就是这时才刚刚开始用中国电信的163拨号上网的时候,IBM就把全球最大的电话拨号网络IGN(IBM Global Network)给卖了,然后更彻底地把Token Ring之外的网络部门给卖了。有多少人能在当时解读出,IBM已经看到了宽带时代的到来,已经研判出当时的网络技术在Web2.0流行的情况下会全部过时?
虽然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依托IGN进行宽带升级,它说不定仍然把控着全球用户的互联网接入。但这意味着多少的追加投入,要承担多大的市场风险?ATT接手IGN之后的追加投入就证明了这点。
到今天,我们会发现IBM几乎已经跟普通人的IT生活没什么关系了,我们找不出自己的IT设备里还有什么IBM的东西。
但它已经在那些东西最值钱的时候,全部变现。这是它舍弃的部分。而它在不缺钱的情况下,平添的先进,用来获取什么呢?
它用30亿美刀左右的代价(大概就是卖IGN和硬盘部门的总价),把普华永道的咨询部分给收购了。在之前两年,惠普也曾经试图收购普华永道的这块业务,开的价格将近200亿。
几下腾挪,高卖低买,一头大笨象居然就在咖啡桌上轻盈地转了个身,躲进避风港,受诸如Web2.0、移动化等大众市场变局的影响小,牢牢抓住IT行业中利润额最巨大的那块蛋糕。
文章来源:知乎 作者:风端
|